常熟市古称琴川、海虞、南沙等,又称江南言子故乡,简称虞、虞城。常熟市汗青悠久,据1988年在常熟谢桥白龙港北岸发掘的钱底巷新石器文明遗迹证明,早在5500年前,常熟的地盘上已有人类栖身。
建置沿革
第一、历代行政设置
商末,周太王之子泰伯、仲雍南来,建立勾吴。按《吴地记》有关古吴“北临大江”的记叙,常熟处所为勾吴北境。
西周时,常熟处所属吴国。
东周时,公元前473年,越尽取吴地,常熟处所属越国。公元前333年,楚国灭越,属楚。公元前248年,楚黄歇封吴,改属黄歇封地。公元前222年,秦灭楚,属秦。
秦废分封,设郡县,常熟处所属会稽郡吴县。
西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,封刘贾于吴称荆国,常熟处所属荆。十二年(前195年),改封刘濞为吴王,属吴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,刘濞封地撤,仍属会稽郡吴县。经常熟处一切虞乡。
东汉永建四年(129年),以会稽郡浙江以西之地建吴郡,常熟处所属吴郡吴县。经常熟处一切南沙乡,置司盐都尉。三国时,虞乡、南沙乡属吴国,隶吴郡吴县。吴黄武中,虞乡置虞农都尉。
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,南沙乡割属毗陵郡暨阳县。太康四年(283年),分吴县虞乡,立海虞县,隶于吴郡。因县境东临桑田,故名海虞。
东晋元帝时(317年至321年),以海虞县北境,侨置郯、朐、利城三县,隶于侨置的东海郡。咸康七年(341年),在南沙乡设立南沙县,隶于晋陵郡。永和年间(345年至356年),侨置的郯、朐、利城三县及东海郡移京口。是时,常熟处所属海虞县与南沙县,分隶吴郡、晋陵郡。
南北朝时,海虞、南沙两县均属南朝刘宋,仍分隶于吴郡、晋陵郡。南齐时(479年至502年),分海虞县北境设立海阳县,隶于晋陵郡。梁天监六年(507年),以海虞、南沙、海阳等县统隶于新置的信义郡。大同六年(540年),于南沙之地置常熟县,仍隶于信义郡。
定名“常熟”,据元朝至正间《重建琴川志